肉类作为人类膳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富含优质蛋白质、必需脂肪酸、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、促进生长发育和保障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肉类品质的形成是遗传、环境、加工及微生物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。遗传因素中,动物品种和基因型对肉质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。饲养环境方面,饲料质量、饲养密度及水源管理直接影响肉类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,如维生素A、E、C的合理添加可增强肉的抗氧化性,延长货架期。而冷却和贮藏条件的波动会加速微生物繁殖,导致腐败变质。
肉类品质检测是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及新兴技术手段,系统评估肉类食用品质(口感、风味、质地)、营养品质(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等)和安全品质(微生物、药物残留、重金属等)的综合性研究过程。其核心目标是优化养殖模式、提升加工效率、保障食品安全,并满足消费者对肉类品质的多元化需求。
肉类品质是衡量畜牧生产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指标,其检测技术的研究对优化养殖模式、提升加工效率及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。
| 检测周期 :7-15个工作日,可加急
| 检测费用 :根据客户检测需求以及实验复杂程度进行报价
序号 | 类型 | 检测项目 | 序号 | 类型 | 检测项目 |
1 | 常规因子 | 水分 | 19 | 维生素A/B | 维生素A |
2 | 灰分 | 20 | 维生素B1 | ||
3 | 蛋白 | 21 | 维生素B2 | ||
4 | 脂肪 | 22 | 维生素C | L-维生素C | |
5 | 过氧化值 | 23 | D-维生素C | ||
6 | 碘值 | 24 | 维生素D | 维生素D2 | |
7 | 酸价 | 25 | 维生素D3 | ||
8 | 碳水化合物 | 26 | 维生素E | α-维生素E | |
9 | 胆固醇 | 27 | β-维生素E | ||
10 | 挥发性盐基氮 | 28 | γ-维生素E | ||
11 | 17项氨基酸 | 29 | δ-维生素E | ||
12 | 38项脂肪酸 | 30 | 风味物质分析、电子舌、电子鼻、质构分析等 | ||
13 | AMP、UMP、CMP、IMP、GMP | 31 | 钙、铁、钠、锌、硒、铅、汞、镉等 | ||
14 | 磷脂酰胆碱PC | 32 | 添加剂 | 食品添加剂 | |
15 | 磷脂酰丝氨酸 | 33 | 残留物 | 农药残留 | |
16 | 磷脂酰肌醇PI | 34 | 兽药残留 | ||
17 | 磷脂酰乙醇胺PE | 35 | 微生物污染 | 菌落总数 | |
18 | 溶血磷脂酰胆碱LPC | 36 | 致病菌检测 |
未找到想要测试的产品及项目,请直接联系工程师 在线咨询 获取检测文档及报价单,或拨打服务热线 400-850-6066
生鲜肉样本: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鸡肉等,用于检测新鲜度、微生物及营养成分。
加工肉制品样本:火腿、香肠、培根,检测添加剂(亚硝酸盐)、防腐剂及风味物质。
环境样本:养殖场空气、水源、饲料,评估环境污染对肉类品质的潜在影响。
养殖环节:通过检测饲料中维生素、矿物质含量,优化营养配方,提升肉类营养价值。
屠宰加工:控制屠宰后pH值下降速度(如牛肉pH值降至5.8-6.2时进入僵直期),避免PSE肉(苍白、松软、渗水)产生。
流通环节:利用电子鼻监测冷链运输中肉类气味变化,实时评估新鲜度。
科研创新:解析风味物质形成机制(如肌苷酸降解路径),指导风味改良技术研发。